江西国之学旅运营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行业资讯News Center

“双减”后,生态文明教育+研学成为家长的又一“心头好”

生态文明建设与研学旅行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更好地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和地理科学知识,更好地了解家乡的自然地理风貌,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怀,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下面跟研学猫一起来看看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翁伯琦、李艳春在《中国环境报》发表的题为《在研学旅行中播撒绿色种子》一文时对生态环境建设与研学旅行相结合是什么样的观点吧!

下载.jpg

研学旅行有别于传统的观光度假,在“双减”政策出台后的首个暑假,今年学生的文体活动明显增多,家长们愈发青睐“探究式学习”的研学。


从乡村田园体验到山地徒步观察,从专题“小小植物学家”实践到野外探访昆虫营,从亲子交流营到独立生活营,研学旅行无论是主题设计与产品形态,还是考察内容与参与深度,都呈现一种刚需之态与蓬勃之势。


不仅在观察体验中给孩子们的暑假增添了乐趣,而且在知行合一中不断提升中小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力求在学思结合中,不断提升孩子们的生态文明意识。


近期下乡调研研学旅行项目,看到中小学生深入山间感受森林演替恢复和生物多样性时的好奇神态,看到许多同学涉足田间地头体验农业劳动时的艰辛汗水和收获时的喜悦,深受鼓舞。


在试验林场探索科学的奥妙与神奇林草,在广阔田野观察植物的品种与生长规律,不仅让年轻人增长见识,而且让同学们感受到自然之美,更为重要的意义是让孩子们认知祖国大好河山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


很显然,生态文明建设就在人们身边,生态文明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与每个人息息相关,需要每个人都付出实际行动。

实践表明,深化生态文明教育,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根本要义是立足青少年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依托,进行互动式、沉浸式、体验式、情景式教育,引导学生深刻感受生态文明建设成效。


创新发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打造生态主题研学品牌和精品研学路线,充分利用各单位研学教育基地、劳动实践基地、环保教育基地、生态科普基地等场所,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绿色主题调研活动。

还可以通过富有特色的研学旅行活动,深化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让生态环境意识由浅入深地扎根于孩子心中,将绿色的种子播撒在下一代人的心田中。


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把握中华文明“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智慧,增强取之有节、用之有度、克己尚俭的意识,深刻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


既要围绕森林、河湖、田野、耕地、湿地、草原以及种植、养殖等自然资源保护及其利用开展系统教育,又要立足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理念和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深入开展人文教育,在向青少年普及生态文明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其生态文明意识和素养。


传承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这是我们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思想宝库。


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哲学思想,到“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等经典诗句,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都能给人深刻启迪。


培养孩子们做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无疑是推进绿色发展与建设美丽中国至关重要的环节。



+More相关推荐